近年各種古幣陸續出土,甚至改寫了一些前人研究而成的定論。以光定元寶為例,史料上向來只記載有楷書版,但自1981年內蒙古出土了一批篆書版后,學術界和收藏界更新了這一觀點。對于收藏者來說,這種層出不窮的推陳出新提供了不少契機,書本未記載的品種往往是收藏者“撿漏”的機會。
在歷代錢幣中,最有“撿漏”機會的應該是清代錢幣。主要是因為即使到了上世紀40年代,清錢還未受重視,許多收藏行家認為清代時代太近,其錢幣唾手可得、不值一藏,導致大量珍品流失。
比如清同治錢傳世量頗多,但其中不乏精品的版本,寶廣局(即廣東錢局)鑄造的同治錢就是一個典型。考究可知因為同治年間鑄錢成本極高,地方多不愿意大量鑄造而浪費成本,當時廣東只為應付清政府之命而鑄造極少數量。
“撿漏”客觀存在,但不是每一次都存在,也不會發生在所有收藏者身上。
上一篇:三孔金銀幣5月縮量發行成市場白馬
下一篇:大清銀幣稀品價格奇高
?立即獲得免費定制設計方案
注:星號欄目為必填欄目* | * |
* | * |
歡迎添加
關注我們
微信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