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江南造船建廠150周年金銀紀念幣是一部濃縮的“江南史書”,1/4盎司金幣可視為封面和簡介,另兩枚1盎司銀幣則是章節內容,細化敘述著江南造船廠的一個個動人故事。
展開銀幣之一,這枚銀幣采用做舊工藝,第一眼接觸就讓人誤以為是一枚“古幣”,凝滿歲月的風霜與歷史的塵埃,古味濃濃。是的,此幣的設計核心正是“重溫歷史”,從江南造船廠的建立開始,不斷變換著鏡頭,述說著江南人的艱辛每一步。江南造船廠最初的名字叫“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前青銅甬道上的中華大事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公元1865年乙丑,清穆宗同治四年,第一個大型近代企業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在上海建立。”銀幣最前端的古舊建筑為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大門,帶著明清時代的古典凝重風格,鐫烙著一個朝代的歷史印記。透過總局大門,我們看到了幣中央橫亙著一艘巨型油輪,這是江南造船廠發展階段最引以為傲的力作——萬噸輪“東風”號。“東風”號是我國第一艘自行設計的遠洋貨輪,它的建造成功,改變了當時我國遠洋貨輪運輸業主要依靠向國外租船的困局,也圓了幾代中國造船人的心愿,使中國的“海洋夢”重新蘇醒。此外,銀幣還展示了江南造船廠建造的第一艘兵輪、第一艘鐵甲軍艦、第一門鋼炮等造型,體現了江南造船廠“保家衛國”的職能及為祖國的國防建設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
這枚銀幣的設計雖然頗為繁雜,但由于設計師布局得當,主次分明,顯得連貫而具藝術性。設計師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說書人,不急不躁,娓娓道來,使人覺得整個故事繁而不亂,極有韻律和韻味。
品賞完銀幣之一,再把目光轉到銀幣之二,我們會有一種從古代來到現代的感覺,這是因為二者設計元素和鑄造工藝差異所致。銀幣之二取材于現代元素,以工業、科技、創新為主題,并運用精細的多層次噴砂與反噴砂工藝處理,極具時代感。二幣切換,江南造船廠已經從歷史走向了現在、未來,其實也是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江南造船廠邁進了新時代。此幣圖案以江南長興造船基地船塢、龍門吊及所造艦船、盧浦大橋、螺旋槳等造型組合設計,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現代化工業大世界,規模宏大的工場,高立橫跨的吊架,建造完成的艦船,正寫照著一個高起點、大規劃的“新江南”。
江南廠的每一條船都有一個故事,其中凝著江南人的智慧與汗水,過程的艱辛只有過來人才知道。曾任江南造船廠監事會主席陳金海在述說著一段段船廠故事后說道:“支撐我們的,應該是一種精神,那種自強不息不服輸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幾代江南人共同積累的財富,共同奮斗的結晶。我想,如果沒有這種精神,江南造船廠不會走到今天,如果沒有這種精神,江南造船廠也不可能創造無數的成績。我們的執著也正是為了延續這樣一種精神”。
在坎坷苦難中走來,江南造船廠完成了歷史使命,抒寫了中國船舶工業輝煌的一頁,但是江南人并未停止腳步,而是站在“第二條起跑線”上,為新征途做好起飛的準備。經過不斷改革改制,江南造船廠已化繭成蝶,變成了現在的江南造船集團,原位于黃浦江畔的造船基地也搬到了占地面積約580萬平方米的長興島。在新址江澤民同志曾為它題詞:“江南長興”,我們堅信,秉承百年歷史積淀的江南造船廠將以嶄新的姿態打造更大、更強的新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