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源遠流長,歷代錢幣,五彩繽紛。貝幣、布幣、刀幣、圜錢、半兩、五銖……在錢幣的百花園里爭奇斗艷。錢幣實乃歷史之見證,文物之奇葩。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錢幣之最”。
1、中國最早的錢幣
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最初是用以物易物作為商品交換手段的。但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剩余物品越來越多,交換的物品種類不斷增加,實物交換就顯得不太方便,于起就需要以某種天然物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因為貝本身具有天然的單位,而且輕巧堅固,便于攜帶,同時在原始社會先民早已用貝作為裝飾品,對它很熟悉,所以用貝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是最方便合適的。因此可以說,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起動使用的是天然貝,以后又產生了人工制造的骨貝、石貝、陶貝和銅貝等。
2、中國最早的金幣
我國在商、周時期就已經使用黃金了,但是最初黃金只是用來作為裝飾品或當作賞賜、饋贈物的。在我國,黃金作為貨幣應以戰國時期楚國的郢爰金版為最早。
這種郢爰金版形狀像一塊塊豆腐干,上面打上許多印記,計有“郢爰”、“陳爰”、“鬲爰”等五六種,使用時根據需要臨時鑿開。因為金版上的印記大部分為“郢爰”二字,故稱“郢爰金版”或“郢爰金餅”。這些印記像印章一樣,后來也有人把它叫“印子金”。
3、中國最早的銀幣
1974年秋天,河南省扶溝縣古城村農民在挖石灰池時發現一件三足帶蓋銅鼎,內藏有銀布幣18件,重3072.9克。銀幣皆為鏟形,銎(qiong音瓊。鏟上按柄的孔)作圓柱狀,除一件空前外,其余均為實首。按布體大小可分為長、中、短三型,其中最大者長15.7厘米,寬5.8厘米,重188.1克;最小者長8.4厘米,寬5.8厘米,重134克。《中國錢幣》1983年第3期介紹,從造型、制作特點看,這批銀布幣屬于春秋中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最早的銀質貨幣。
4、中國最早的統一流通貨幣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諸侯林立的政治局面,造成了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產生了各種不同特點的貨幣形制,形成不同類型的貨幣流通領域,基本上是四種形狀各異的貨幣體系,即貝幣體系、布幣體系、刀幣體系及圜錢體系。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廢除對刀、布、貝及圜錢,對我國的貨幣制度進行了改革,并為此而頒布了法令。“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黃金為上幣,半兩錢為下幣。黃金用于大額支付或賞賜,而半兩錢則為日常流通貨幣。秦半兩“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是我國最早的統一流通貨幣
。
5、中國最早的金質方孔圓錢
1980年8月陜西省咸陽市北塬下出土一枚五銖金幣,其形制與常見的西漢銅五銖相同,圓形方孔,錢的正反面均有輪廓,直徑2.55厘米,正面穿上橫郭,金幣重9克,經化驗金的成色為95%。據錢幣專家鑒定,這枚西漢五銖金幣的鑄造時間當在武帝元狩五年至宣帝神爵四年之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所見的年代最早的金質方孔圓錢。